春節將至,而在古代的這個時候,人們會說“元旦將至”。因為在古代,元旦是指農歷的正月初一。元旦一詞歷史悠久,最早見于《晉書》,通常是指歷法中的首月首日。我國古代實行農歷紀年,農歷正月初一稱為元旦。1911年后實行公歷紀年,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,農歷正月初一改稱春節。
春節是中國的新年,是我們最熱鬧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。在濃厚的過年氛圍中,歷代文人墨客寫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。今天,小編精選出20首描寫春節的經典詩詞,在感受詩詞魅力的同時,也給大家送去新春的詩意和吉祥。
1
臘八節
《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》
陸游
臘月風和意已春,時因散策過吾鄰。
草煙漠漠柴門里,牛跡重重野水濱。
多病所須惟藥物,差科未動是閑人。
今朝佛粥交相饋,更覺江村節物新。
臘八節,即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八,本為佛教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之節日,后逐漸也成為民間節日,主要習俗是喝臘八粥。
民間有 “小孩小孩你別饞,過了臘八就是年”之說,過臘八意味著拉開了過年的序幕。
2
小年
《木蘭花慢·送灶》
杜文瀾
聽千街響竹,趁宵半、送神歸。
正白馬迎初,黃羊薦后,風漾靈旗。
瓊卮漫教醉倒,怕曛曛、夜奏綠章遲。
知否天閽萬里,九門虎豹環司。
芳時。彩燕絲雞。中婦艷,少兒嬉。
笑因熱何人,踞觚憑我,媚奧奚為。
休辭歲盤草草,供梅花、聊當贈行詞。
好問和羹心事,炊香到處春回。
民間把每個農歷的臘月二十三日稱為“過小年”,預示著新年即將到來。
在清朝之前,民間傳統的小年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。
從清朝中后期開始,北方地區多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;南方大部分地區,仍然在臘月二十四過小年。
小年前后,家家戶戶都開始準備年貨、掃塵和祭灶。
3
除夕
《除夜》
戴復古
掃除茅舍滌塵囂,一炷清香拜九霄。
萬物迎春送殘臘,一年結局在今宵。
生盆火烈轟鳴竹,守歲筳開聽頌椒。
野客預知農事好,三冬瑞雪未全消。
除夕,為歲末的最后一天夜晚,在臘月三十日(小月為二十九日),意為舊歲至此而除,另換新歲。
在國人心中,除夕具有特殊意義,在那天,漂泊再遠的游子也要趕著回家和家人團聚。
這一天有許多古老的中國民俗活動,如包餃子,吃年夜飯,燒金紙、放爆竹、守歲等。
4
正月初一
《元日》
王安石
爆竹聲中一歲除,春風送暖入屠蘇。
千門萬戶瞳瞳日,總把新桃換舊符。
正月初一,是農歷年、月、日的開始,這一天是農歷正月的頭一天。
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,所以又稱“元朔”,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拜年,放鞭炮,貼春聯,給壓歲錢等。
5
正月初二
《拜年人》
蘇泂
來車去馬拜紛紛,歲歲年年不憚煩。
拜得老人山上去,一番兒女各當門。
正月初二,是傳統的姑爺節。
這一天,姑爺們要紛紛去給岳父家 、岳母拜年。這天出嫁的女兒回娘家,要夫婿同行,所以也稱“迎婿日”。
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,分給娘家的小孩,并且在娘家吃午飯。
6
正月初三
《正月初三日》
韓淲
新年喜共閑僧語,薄暮明燈下紙簾。
活火慢煎茶漸熟,呼童時把炭來添。
農歷正月初三,又稱為“豬日”,通常不會外出拜年。
這一天,凡宅旁有井之家,早晨拿香火、素菜供于井欄,并將井上除夕所封的紅紙條揭去,名曰開井;
有些地方,人們掃積塵于箕中,加上敝帚,倒在路口,以示送窮。
7
正月初四
《蝶戀花》
沈宣
接得灶神天未曉,爆仗聲喧,催要開門早。
新畫鐘馗先掛了,大紅春帖銷金好。
蒼術堆爐香氣繞,黃紙神牌,上寫天尊號。
燒過紙灰都不掃,日斜人醉和衣倒。
農歷正月初四,這一天為“羊日”,有“三羊(陽)開泰”的說法。
初四這天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,接灶神,迎五路財神。
8
正月初五
《竹枝詞》
蔡云
五日財源五日求,一年心愿一時酬。
提防別處迎神早,隔夜匆匆搶路頭。
農歷正月初五,俗稱“破五”。這一天人們燒鞭炮,到處串門,以喜慶氣氛帶旺人氣。
還要拿起掃帚把垃圾清掃出門,意指把臟東西都趕出去,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辟邪除災、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。
9
正月初六
《晦日送窮》
姚合
年年到此日,瀝酒拜街中。
萬戶千門看,無人不送窮。
農歷正月初六又稱“馬日”,在這一天要送窮,是中國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。
在中國各地,人們開始出門活動筋骨,各類商店也開始復業。
這一天也表示舊時農民于此日開始下田,準備春耕。
10
正月初七
《和汴州李相公勉人日喜春》
戴叔倫
年來日日春光好,今日春光好更新。
獨獻菜羹憐應節,遍傳金勝喜逢人。
煙添柳色看猶淺,鳥踏梅花落已頻。
東閤此時聞一曲,翻令和者不勝春。
正月初七,又叫“人勝日”“人慶”等,民間傳說,女媧造人時,前六天分別造出了雞狗羊豬牛馬,第七日造出了人,因此,漢民族認為,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。
在這天,家長不能教訓孩子。很多地方也有吃餃子,攤煎餅,登高,吃面條的習俗。
11
正月初八
《春日田園漫興》
王漸逵
人日已過還谷日,梅花開盡見桃花。
拋書掃榻惟耽枕,戒酒逢人祇啜茶。
大年初八是“谷日”,傳說是谷子的生日。
在漢族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,制小燈燃而祭之,稱為順星,也稱“祭星、接星”。如果這天天氣晴朗,則預示這一年稻谷豐收。
12
正月初九
《正月初九玉皇會》
佚名
初九行年拜玉皇,天日賀誕宿焚香。
炮鳴夜起聲無斷,祈福求財輦靈光。
王母瑤池擺盛宴,賜仙美酒玉瓊漿。
嫦娥聞樂翩翩舞,遍撒花瓣潤世芳。
正月初九俗稱“天公生”,是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的誕辰。
這一天,人們多備清香花燭、齋碗,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祭天,求天公賜福,寄托了中國人民驅邪、避災、祈福的美好愿望。
13
正月初十
《新年十日歌·初十》
佚名
年初十,地生日。
有天還有地,比是爺娘不多異。
人畜房屋都依地,米麥百谷都生地。
菜蔬風味拿來祭,祭他生日他歡喜。
人生忠孝與節義,地維賴以立。
作事須求腳腳踏實地。
正月初十是“石頭節”,這一天民間忌動石器,不搬石頭。
凡是磨、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,甚至需要設祭享祀石頭,恐傷莊稼。
所以也稱為“石不動”或“十不動”。
14
正月十一
《正月十一日》
平慧
歸寧之日走娘家,子婿相攜敬意嘉,
好客親翁開心笑,殘羹剩飯禮香茶。
正月十一,此日是岳父宴請子婿的日子。
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,除了在初十吃外,還剩下很多,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,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,中國民歌稱為“十一請子婿”。
15
正月十二
《正月十二》
張甫升
大年十二剪刀藏,鼠嘴捏牢人健康。
烤火搭棚燈訂購,舞獅擂鼓戲高亢。
正月十二,民間傳說是老鼠的生日,人們創造出各種“節目”,如捏老鼠嘴、燒老鼠洞等,表達了老百姓對老鼠的憎恨,也在歡慶中,驅趕了一年的辛苦勞累。
這一天的民俗活動還有藏剪刀,收舊鞋,人們也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,選購燈籠,搭蓋燈棚。
16
正月十三
《辛丑正月十三上燈閑吟》
沙柳
花燈排比俏,紅火掛危檐。
盛日星移樹,群仙筍冒尖。
牽牛春種地,射虎月開簾。
藏前流金彩,升平氣象添。
正月十三,被稱為“燈頭生日”。
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,稱為“點灶燈”。
其實是因為正月十五鬧花燈的日子臨近了,各家都試點制好的燈,才被說為“燈頭”之日。
?
17
正月十四
《人月圓》
李持正
小桃枝上春風早,初試薄羅衣。
年年樂事,華燈競處,人月圓時。
禁街簫鼓,寒輕夜永,纖手重攜。
更闌人散,千門笑語,聲在簾幃。
正月十四,這一天的中國民俗活動有喝亮眼湯,試花燈,食糟羹,拜臨水娘娘等。
到了這一天,年基本已經過去了,之后便是正月十五元宵節。
18
元宵節
《青玉案·元夕》
辛棄疾
東風夜放花千樹。更吹落、星如雨。
寶馬雕車香滿路。
鳳簫聲動,玉壺光轉,一夜魚龍舞。
蛾兒雪柳黃金縷。笑語盈盈暗香去。
眾里尋他千百度。
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,燈火闌珊處。
元宵節,又稱上元節、小正月、元夕或燈節,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,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。
正月是農歷的元月,古人稱“夜”為“宵”,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,所以稱正月十五為“元宵節”。
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、吃湯圓、猜燈謎、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。
19
正月十六
《正月十六日夜至京師觀燈》
高啟
天街爭唱落梅歌,絳闕珠燈萬樹羅。
莫笑游人來看晚,春風還似昨宵多。
過完了熱鬧的元宵節,就是正月十六,正月十六按民間的傳統說法,就是走百病的日子,又叫游百病、散百病、遛百病等。
意思都是希望在正月十六這一天,通過出去走,出去遛,解除一年的病痛之災,讓全家人身體健康,順順利利。
20
二月二
《二月二日》
白居易
二月二日新雨晴,草芽菜甲一時生。
輕衫細馬春年少,十字津頭一字行。
二月二,龍抬頭,又稱春耕節、農事節、春龍節,是正月過后第一個重要民間傳統節日。
在農耕文化中,“龍抬頭”標示著陽氣生發,雨水增多,萬物生機盎然,春耕由此開始。
自古以來人們亦將龍抬頭日作為一個祈求風調雨順、驅邪攘災、納祥轉運的日子。
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,請隨意打賞。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!